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2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355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青春之歌》叙述的是一个青年女性知识分子追求自我实现的奋斗历程,它的前文本是鲁迅的《伤逝》、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茅盾的《虹》。几种前文本对于女性解放问题进行了各自的思考,做出了不同的回答。《虹》与《青春之歌》的互文关系更为直接。梅行素和林道静的性格中都有不安分和为自我实现而敢作敢为、不顾流俗的一面。但梅、林二人性格和经历不同的一面给人印象更深,其中的意味也更值得分析。梅行素与林道静性格最大的区别,是梅的"疑"和林的"信"。林道静性格中的不成熟和她的理想主义激情一起,正是其独特文学魅力之所在,因为它意味着青春。  相似文献   
82.
《青春之歌》叙述的是一个青年女性知识分子追求自我实现的奋斗历程,它的前文本是鲁迅的《伤逝》、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茅盾的《虹》。几种前文本对于女性解放问题进行了各自的思考,做出了不同的回答。《虹》与《青春之歌》的互文关系更为直接。梅行素和林道静的性格中都有不安分和为自我实现而敢作敢为、不顾流俗的一面。但梅、林二人性格和经历不同的一面给人印象更深,其中的意味也更值得分析。梅行素与林道静性格最大的区别,是梅的“疑”和林的“信”。林道静性格中的不成熟和她的理想主义激情一起,正是其独特文学魅力之所在,因为它意味着青春。  相似文献   
83.
聂付生 《云梦学刊》2011,32(3):9-15
黄霖先生之所以成果卓著,是因为他始终将学人的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作为学术研究的先决条件。有独立的学术思想,才能道人之所未曾道;有独立的学术人格,才能道人所未敢道。黄霖先生的"原人论"、"《金瓶梅》作者之谜",渗透于研究中的人文精神,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84.
宋元易代之际,温州产生以林景熙为代表的遗民群体,严守气节,拒绝与元政权合作。除了杜门诗文著述以怀念故国外,遗民大多选择隐居避世、课子读书,以传承文化为己任,过起了田园诗歌般的悠闲清贫生活。然后遗民“遗世”而不“遗民”,以林景熙为领袖的遗民,依旧关心地方福祉,仍然积极参与到地方公益事业和宗族事务中来。关心民生利病,兴除利弊之举,同时,随着时光流逝,南宋遗民在传承文化的感召下,多以学官出仕元朝。  相似文献   
85.
林语堂作为中国现代索引的开拓者、先驱者,站在新文化运动的高度,对汉字检字法作了多方面、创造性地探索,对当时乃至后来的检字法研究、索引理论研究和编纂实践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其意义也绝不仅限于检字法本身。  相似文献   
86.
郝岚 《东方论坛》2005,(3):76-80
作为新旧交替时代的知识分子,林纾有一个开明的西方观.他渴望借西方之用来修正中国的传统,而不是完全地摧毁它,这一点相对于后来的五四知识分子尤显重要.他的兴女学但限女权的主张,在当时的语境下也具有相当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87.
从林语堂看翻译“文化间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的"文化间性"思想是翻译文化视角研究的重要指导哲学,其理论渊源上有着需要澄清之处。本文首先试探讨这一思想的源起及其蕴涵的深层逻辑,然后选取了著名翻译家林语堂先生《浮生六记》的译文阐释翻译的"间性"思想给译者带来的影响,进而揭示了翻译文化间性哲学的终极追求是超越文本的,是强调关联性的文化交际理念,更是倡导多元文化平等对话并实现文化秩序重构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88.
林纾翻译作品中大量的副文本,包括标题、副标题、序、跋等,有助于研究林译翻译动机。林纾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在其翻译作品的副文本中清晰可见。唤醒国人、救亡图存是林纾翻译外国作品的主要动机。甘做警醒同胞的"叫旦之鸡"、倡导学习西方的"备盗之方"、承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张振兴民族实业,是林纾翻译爱国动机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89.
林黛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深入人心、最富有艺术力量的女性形象,她有花之容貌,竹之气节,散发着一种诗意美和自然美。在封建思想和男权主义的笼罩下,她对自然的纯真热爱和对爱情的炽热追求具有前卫性和启蒙性,她的爱情悲剧命运,激发着人们的思考,呼唤着女性的觉醒,处处渗透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引人瞩目的文学理论流派,此理论将生态批评与女性主义批评相结合,提倡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为林黛玉悲剧形象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新视觉。  相似文献   
90.
中华本土心理学,一门国内方兴未艾的理论学科,融合中华文化和传统心理学用以研究华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作为已获多项美国文学大奖的美籍华人作家,哈金在其中国故事小说中塑造的原生态典型——中国传统人物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眼球。利用中华本土心理学的理论依据,以哈金《等待》中的角色孔林作为分析对象,从传统思想中的孝道观、婚姻观、脸面观三个方面分析孔林在与妻子的18年"离婚长跑"过程中展现出的心理特质及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